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圍繞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對未來五年的科技創新作出戰略部署。
一、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方向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黨中央提出“十五五”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即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主要是講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方向。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是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科學繁榮,產生一批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科學發現,推進科技強國進程。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是講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促進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智力要素、知識產權要素、數據要素的積累,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二、未來五年科技創新戰略重點
為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黨中央提出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的戰略重點,即原創攻關、融合創新、一體改革、數字賦能。
原創攻關就是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國家創新體系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組織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部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集成電路、高端裝備、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原創性成果。
融合創新就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深化改革,打通科技與產業結合的堵點、卡點和斷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業,推動創新鏈產業鏈無縫對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企業需求配置公共科技資源;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上下游、大中小企業深化創新合作,構建生機盎然的創新生態。
一體改革就是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綜合改革教育、科技、人才體制,強化政策協同、規劃銜接、資源統籌、評價聯動,圍繞人才培養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相結合。重點培養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一流科技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型企業家。
數字賦能就是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和“人工智能+”行動,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強化算力、算法、數據等高質量供給,推動數字技術產業化;建設開放共享安全的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推動產業技術數字化。
三、未來五年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產業布局
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黨中央提出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產業布局,其核心內容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方向,優化、培育和超前布局并舉。
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冶金、化工、機械等產業,提高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打造新興支柱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快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的產業化、商業化,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北京企業技術開發研究會名譽理事長、研究員,本刊編委 郭鐵成)
引用本文:郭鐵成.未來五年科技創新戰略部署[J].中國科技論壇, 2025(11): 0-0.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自媒體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僅供參考、交流。若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