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轉型的浪潮中,融合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新型電力系統正成為推動能源變革的主體。同時,也對系統穩定、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發電智能化體系里,實時高效采集關鍵動態數據、精準顯示設備工作狀態穩定值、及時反饋潛在故障預警值,已然成為保障發電流程連續穩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環節。無論是傳統的火力發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還是技術密集型的核能發電,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功能器件和數據交互的 “窗口”,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它能靈活布置在發電系統的各個控制環節,通過精準收集壓力、溫度、流量、振動、輻射劑量等多維度運行數據,實時感知與監測各項參數的細微變化,為系統及時調整運行策略、排查安全隱患提供可靠依據,為發電安全穩定運行筑牢堅固的防線。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的持續迭代升級,智能感知技術將進一步滲透到發電側的每一個角落,其在保障能源供應、推動綠色轉型中的作用還將更加凸顯。
傳感器在發電側的創新應用
火力發電:降本增效的基礎核心要素
火力發電作為電力供應的重要基礎,在新型電力系統中仍承擔著基荷電源的關鍵角色,而傳感器則貫穿火電生產全流程。在燃料輸送與配比環節,稱重傳感器為精準喂料、優化混合比提供關鍵數據支撐,確保鍋爐進料燃燒穩定;在煤與生物質混合燃燒場景中,近紅外光譜傳感器可在線分析燃料顆粒成分占比,混合比控制精度達±1.5%,同時,顆粒度大小控制在0.5-3mm 的最優燃燒區間,燃料利用率可提升3%~5%,未燃盡碳排放量可降低15%以上,從源頭減少浪費。
在鍋爐系統中,高溫光纖傳感器測量范圍覆蓋0-1600℃、精度±1℃,能夠實時監測爐膛內不同區域的溫度分布,避免局部溫度過高導致的能源浪費,同時使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8%-12%;針對煙氣處理,激光氣體傳感器可實時檢測煙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顆粒物等成分濃度。當監測到污染物濃度超出標準閾值(如二氧化硫超 50mg/m³)時,系統自動觸發脫硫、脫硝設備調整指令,確保排放達標。此外,在汽輪機運行過程中,振動傳感器實時捕捉轉軸振動頻率和振幅,當振幅超過0.05mm時立即發出預警信號,避免因設備磨損加劇導致的停機事故,使火電設備運行壽命延長8%-10%,發電效率提升2%~3%。
水利發電:安全運行的動態智能節點
水電依賴于大壩、水輪機等大型裝備設施,其安全運行與流域生態、周邊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傳感器則為水電廠構建了全方位的安全監測網絡。在大壩安全監測方面,位移傳感器水平/垂直精度達±2mm、滲壓傳感器測量范圍0-10MPa,精度±0.02MPa,嵌入壩體混凝土內部的應力傳感器,測量范圍0-50MPa,精度±0.1MPa,實時監測壩體應力變化,當應力超過35MPa時發出預警,預防地質應力釋放導致的壩體開裂;水位傳感器精度±1cm,精準采集水庫水位數據,測量范圍覆蓋死水位至校核洪水位,為水庫調度、防洪防汛提供依據,同時避免水位波動超過±0.5m 影響發電效率與大壩安全。
在水輪機組的運行監測中,流速傳感器精準測量進入水輪機的水流速度;壓力傳感器同步監測進水口、出水口壓力變化,兩者數據結合可將機組負荷判斷誤差控制在±2% 以內;溫度傳感器監測軸承、定子繞組溫度,當軸溫超65℃時觸發冷卻系統;振動傳感器捕捉機組振動狀況;電流傳感器實時采集發電機輸出電流,形成 “流速-壓力-溫度-振動-電流”多維度監測體系,任一參數異常時立即預警,避免設備損壞導致的長時間停機,機組可用率提升至98.5% 以上。借助多類型傳感器的協同監測,水電廠能夠實現安全預警與發電調度的精準協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發電效益最大化。
風力發電:精準發電的 “風向智能導航儀”
風電受自然風況的不確定性影響較大,傳感器的應用則為風機實現精準控制、提升發電效率提供了關鍵支撐。在風機的風況監測環節,超聲波風速風向傳感器不受暴雨、暴雪等惡劣天氣影響,實時采集機艙上方風速、風向數據。風控系統可3秒內調整機艙朝向和葉片角度,確保風機始終處于最佳迎風狀態,風能捕獲效率提升5%~8%,當風速在3-25m/s的額定發電區間內時,發電量波動可控制在±3%以內。
嵌入葉片內部的光纖光柵傳感器,溫度測量- 40~120℃、微應變測量范圍覆蓋0-1500με,精度分別達±0.3℃、±1με,實時監測葉片應變、振動振幅和溫度變化,及時發現因疲勞損傷、雷擊導致的潛在故障(如葉片應變超過1200με 時預警)。可在風機運行狀態下完成診斷,故障停機時間縮短至2小時以內,使年等效時數提升100-150小時。此外,在風機塔架的安全監測中,實時監測塔架的傾角傳感器精度僅±0.01°,當傾斜角超過0.5°時發出預警,預防因強風、地基沉降導致的塔架倒塌風險,為風電場穩定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太陽能發電:光照動態適配智能感知單元
太陽能發電受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等自然因素影響顯著。數據顯示,光伏板溫度每升高1℃,發電效率約下降0.4%~0.5%。在光伏板運行監測中,溫度傳感器實時采集光伏板表面溫度,當溫度超過最佳工作溫度25℃時,系統自動啟動散熱裝置,將光伏板溫度控制在30℃以內。傳感器的應用有效提升了光伏系統的發電穩定性和能源利用率,避免效率下降。光強傳感器實時采集光伏陣列區域的光照數據,為光伏逆變器功率調節提供依據,將逆變器輸出功率波動控制在±2%以內,避免對電網造成沖擊。此外,在光伏追蹤系統中,雙軸角度傳感器實時監測太陽方位角和高度角,控制光伏板自動追蹤太陽軌跡,相比固定支架光伏系統,發電量可提升15%-25%,且追蹤響應時間不超過10秒,確保在光照變化時快速適配。
核能發電:安全運行的臨界參數監測核心部件
核能發電對安全性的要求極為嚴苛,傳感器在關鍵指標監測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在核反應堆運行監測環節,熱電偶能夠承受反應堆內的高溫環境,實時監測堆芯燃料組件溫度變化,將堆芯平均溫度控制在300-350℃的安全區間,一旦局部溫度超360℃,立即觸發冷卻系統調整指令,防止堆芯熔毀事故發生;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測反應堆一回路、二回路壓力,當一回路壓力波動超過±0.2MPa時發出預警,避免因壓力過高導致的設備損壞或放射性物質泄漏風險。
針對核電廠的輻射安全監測,電離室輻射、閃爍體輻射等傳感器被布置在反應堆廠房、放射性廢物處理車間等關鍵區域,實時監測環境輻射劑量。當輻射劑量超0.1mSv/h時,系統立即發出聲光報警,并自動啟動通風凈化系統、人員疏散指引裝置,保障工作人員與周邊環境的安全。此外,在核電廠的冷卻系統監測中,流量傳感器實時監測冷卻劑流量,確保冷卻系統流量穩定在3000~4000m³/h 的設計區間,為核反應堆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全方位的監測保障。
市場需求規模
各類場景需求呈現出差異化特征
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對傳感器的需求最為旺盛。隨著全球風電、光伏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以及向高原、荒漠等偏遠地區拓展,對低溫-40℃以下、抗風沙傳感器的需求持續攀升,年增長高達25%以上。2024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超100GW,每臺機組需配備風速、振動、溫度傳感器8-12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200GW,每個100MW光伏電站需部署5000~8000個傳感器。
火電需求則呈現 “更新升級為主”的特點。傳統火電為實現低碳轉型和效率提升,正大規模替換老舊監測設備,對高精度溫度、煙氣成分傳感器的需求年增速達15%~20%,單座600MW火電廠傳感器更新投入約800~1200萬元;水電需求相對穩定,單座大型水電站,裝機容量1000MW以上的年均采購量約300~500臺,隨著水電站智能化改造率年均5%~8%持續提升與推進,需求將保持5%~10%的年增長率。
核能發電需求雖總量不大,單座核電廠需求量約1000~1500臺,單價可達普通傳感器的5~10倍。但對產品高精度、長期穩定性、壽命等技術指標要求極高,維護與更換成本超億元,屬于“高價值、高門檻”市場。
未來市場增長方向
從政策導向與新能源發展規劃來看,未來幾年市場增長將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一是新能源發電配套市場。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預計2025-2030年全球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年均分別超120GW、250GW,帶動傳感器需求年均增長20%-25%,同時分布式風電及光伏的發展將帶動小型化、低成本傳感器需求占比提升30%以上;二是傳感器智能化需求增加。新型電力系統對數據實時性、準確性要求提升,具備數據預處理、邊緣計算功能的智能傳感器需求增速有望超30%,遠超普通傳感器的10%-15%,2030年智能傳感器在發電側的滲透率將達60%以上;三是老舊電站智能化升級改造。全球存量火電廠、水電站智能化改造將在2025-2030年進入高峰期,預計帶動傳感器替換需求超5000萬臺,形成穩定的市場增量。此外,隨著核電技術成熟與推廣,2030年全球核電新增裝機容量預計超200GW,需求規模將突破50億美元,成為發電側的重要增長點。
傳感器技術創新與挑戰
前沿技術賦能整體性能提升
當前,傳感器呈現“敏感機理突破+后端智能升級”雙輪驅動的技術創新格局。在敏感機理與新材料方向,量子傳感器憑借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等獨特物理特性,實現參數監測精度的跨越式提升。如南網傳感器科技研發的±800KV/10KA特高壓直流量子電流傳感器列入國家能源局“首臺套重大裝備目錄”,量子磁力傳感器可檢測10⁻¹⁵T級的微弱磁場變化,相比傳統傳感器精度提升6個數量級,在水電、火電的電機設備故障診斷中,能提前3-5倍時間捕捉繞組絕緣損壞導致的磁場異常預警值;新材料技術應用進一步拓寬適用邊界,除碳化硅(SiC)傳感器耐溫高達1700℃;抗輻射陶瓷可承受10⁶Gy 輻射劑量;柔性壓電材料可貼合風機葉片、水輪機主軸等曲面結構,應變測量精度達±0.1με,相比傳統誤差降低80%,二維納米材料,如石墨烯則憑借高靈敏度特性在低濃度煙氣成分檢測0.1ppm級二氧化硫、微量輻射監測0.01μSv/h級,檢測下限降低1-2個數量級。
隨著物聯網(IoT)與人工智能(AI)算法的深度融合,使傳感器從 “數據采集器” 升級為“智能分析器”,在各種場景中發揮得天獨厚的作用。借助低功耗廣域網(LPWAN)、5G等通信技術,傳感器可組成分布式監測網絡,數據傳輸速率達1Gbps以上,延遲控制在10ms以內,實現50臺風機集中遠程監測,運維效率提升30%以上,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1分鐘以內;AI 算法則賦予傳感器故障預測能力,在火電鍋爐監測中,機器學習算法可分析近3個月的溫度、壓力數據變化趨勢,提前1-2周預測管道潛在泄漏風險,預測準確率達92%以上;同時,模塊化設計讓傳感器更易與電站現有控制系統兼容,通過標準化的數據接口可實現傳感器與DCS系統無縫對接,將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 15%-20%,這一特性在電力行業存量電站改造中尤為關鍵。
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思路
盡管傳感器技術在發電側的應用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一些實際難題。
一是極端環境適應性不足。在火電鍋爐高溫超 1000℃環境中,部分傳感器使用壽命僅3-6個月,遠低于1-2 年的設計壽命;核電強輻射劑量超10⁵Gy時會導致敏感元件性能衰減,數據精度下降幅度達10%-15%;風電高原低溫-40℃以下時則易造成外殼開裂、線路故障。目前行業正通過雙重路徑應對:一方面研發專用材料,如針對高溫環境開發的碳化硅,在1200℃環境下使用壽命可達2年以上;針對強輻射環境的抗輻射陶瓷傳感器,在10⁶Gy 輻射劑量下精度衰減率控制在5%以內;另一方面優化傳感器結構設計,如采用雙層隔熱外殼、耐低溫硅膠線路在-50℃下仍可正常導電,減少極端環境對核心部件的影響。
二是數據傳輸穩定性問題。在偏遠地區高原荒漠的風電場、光伏電站,通信信號覆蓋率不足60%,數據傳輸丟包率可達8%-12%;在水電廠、核電廠等復雜電磁環境中,電機設備產生的電磁干擾會導致數據傳輸誤碼率超10⁻⁴,影響監測準確性。對此,行業正推廣“邊緣計算+云端協同”模式,使得傳感器在邊緣節點先完成異常數據過濾、關鍵參數提取等預處理,僅將10%-15%的核心數據傳輸至云端,減少數據傳輸量;同時采用抗干擾通信技術,如光纖通信抗電磁干擾能力提升99%、LoRa模塊丟包率可降至2%以下,確保數據穩定傳輸。
三是成本與性價比平衡問題。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傳感器成本較高,如核級輻射單價是普通工業傳感器的8-10倍;風電葉片光纖光柵傳感器單套成本超2萬元,制約了其在中小風電場的推廣。未來,隨著量子等技術規模化應用,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同時行業也在探索 “按需選型” 模式,如中小電站可選用普通經濟型,大型電站關鍵環節則配置高精度傳感器,實現性能與成本的平衡。
結論與展望
核心價值總結
從發電側各領域的應用實踐來看,傳感器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三個維度,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石”。
一是安全保障價值。通過多維度參數實時監測,為各發電類型構建“預警-響應”安全防線:火電中,煙氣成分傳感器可將污染物超標預警時間提前10-15分鐘,避免環保處罰;水電中,大壩位移傳感器可精準捕捉毫米級變形,預防潰壩風險;核電中可將輻射泄漏預警響應時間控制在1秒以內,保障人員與環境安全,各發電類型因傳感器應用導致的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率下降60%以上。
二是效率提升價值。借助精準數據支撐優化運行策略,實現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火電中,燃料配比傳感器可將燃料利用率提升3%~5%,單座600MW火電廠年均節約燃煤成本超千萬元;風電中,風能捕獲效率提升5%~8%,風電場年發電量增加100~150萬 kWh;太陽能發電中,追蹤系統傳感器可提升發電量15%~25%,分布式光伏電站投資回收期縮短1-2年,全方位助力發電側降本增效。
三是轉型推動價值。作為數字化、智能化的 “窗口”,傳感器為新型電力系統轉型提供數據支撐:通過海量運行數據積累,為AI調度算法、數字孿生電站建設提供基礎,如某大型能源集團借助傳感器采集的5000余組/秒發電數據,構建的數字孿生電廠可實現90%以上的運維場景模擬仿真,運維效率提升40%以上;同時,傳感器的應用也推動傳統發電向低碳轉型,火電中,高溫傳感器助力低氮燃燒技術落地,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8%~12%,成為 “雙碳” 目標推進的重要支撐。
未來發展展望
從技術演進角度看,傳感器將向“更智能、更可靠、更綠色”方向突破。未來將具備 “自主決策” 能力,如集成邊緣計算芯片的智能傳感器,可在本地完成數據分析與故障判斷,直接向執行機構發送調整指令,如光伏板溫度超閾值時,自動啟動散熱裝置,響應時間從當前的秒級縮短至毫秒級;同時,多數據融合技術將成熟,如水電水輪機組可通過“流速-壓力-振動”數據融合,實現機組健康狀態評估準確率達95%以上,遠超單一傳感器的70%~80%。
可靠性提升方面,針對極端環境將逐步普及。高溫傳感器可耐受1800℃以上,滿足未來先進火電技術需求;抗輻射可在10⁷Gy 輻射劑量下穩定工作,適配第四代核電技術;耐低溫傳感器可在- 60℃以下環境正常運行,覆蓋高緯度、高海拔新能源發電場景,在極端環境下的使用壽命從當前的3-6個月延長至3-5年。
從市場與應用場景拓展來看,除傳統監測環節外,向新能源并網、儲能協同等新場景延伸。如新能源電站并網處部署的電流、電壓傳感器,可實時監測并網功率波動精度 ±0.5%,避免對電網造成沖擊;儲能系統中,電池溫度、電壓傳感器可實現充放電狀態精準控制,延長儲能電池壽命10%~15%。
產業融合方面,隨著 “源網荷儲” 一體化推進,傳感器將與電網、負荷、儲能系統實現數據互通,如風電、光伏發電數據可實時傳輸至電網調度中心,為跨區域電力調配提供依據;同時,傳感器與區塊鏈等技術結合,可實現發電數據溯源,為綠電交易提供可信數據支撐,推動綠電市場化發展。
長遠來看,傳感器將從 “數據采集者” 升級為 “能源優化配置參與者”,在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 “神經中樞” 角色,不僅保障各發電類型安全高效運行,更將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全球 “雙碳” 目標實現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作者: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 郭源生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自媒體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僅供參考、交流。若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