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個省區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近期陸續出爐,均為能源產業轉型發展繪出了新“路線圖”。記者梳理發現,傳統能源大省積極轉型的同時加強保供,新能源富集省區加快大基地和規模化建設,沿海省區海上風電基地及核電基地加快布局。
煤炭富集省區穩產保供
作為傳統煤炭資源富集地,晉陜蒙三省區2023年政府報告均明確提出,將進一步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做好穩產保供角色。
山西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該省完成煤炭產量7.4億噸,增長5.7%,日均產量達到356萬噸,電煤需求實現全覆蓋。并以長協價保供24個兄弟省份電煤6.2億噸,支援兄弟省份簽訂電煤中長期合同2.53億噸。2023年,在確保安全生產前提下,山西將加快煤炭先進產能釋放,力爭煤炭產量達到13.65億噸,并做好電煤穩價保供。
2022年,內蒙古實現煤炭產量12.2億噸、發電量6465億千瓦時,完成煤炭保供任務9.45億噸、外送電量2640億千瓦時,均居全國第一。“煤炭、油氣這些地下寶藏不能挖出來就拉走,一定要在內蒙古大地上轉化增值。”內蒙古提出,2023年要在穩產保供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能源經濟多元化、低碳化、高端化發展。
1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下達2023年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指出,2023年在產煤礦總產能將穩定在13億噸以上,煤炭產量達到12.5億噸左右,保障全國2/3以上省份的用煤需求。此外,力爭全年電力裝機總規模突破2億千瓦,發電量達到7100億千瓦時左右,其中外送電量達到2930億千瓦時。同時,推進外送通道建設,力爭蒙西至京津冀直流輸電工程核準并開工建設。
陜西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該省外送煤炭近5億噸、電量600億千瓦時。2023年,將強化能源工業支撐力,確保煤炭產量達到7.5億噸,爭取海則灘等4處煤礦開工建設。
三北地區加快大基地建設
在“雙碳”目標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背景下,多地新能源大基地和項目規模化建設按下“加速鍵”。
青海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重點圍繞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加快建設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等4個千億產業集群。2023年,將推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第一批1090萬千瓦建成并網、第二批700萬千瓦全面開工、第三批1000萬千瓦計劃目標爭取獲批;推進李家峽水電站擴能并網發電,加快建設羊曲、瑪爾擋水電站;開建哇讓、同德、南山口等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全面提升新能源發電調峰能力。
甘肅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建成國家第一、二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實施甘肅省“十四五”第二批風光電項目,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全面建設隴電入魯、核準開工隴電入浙工程,做好酒泉外送特高壓工程前期工作。
2023年,寧夏將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打造綠色能源產業基地。加快推進綠能開發,構建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抓好10個大型風電水電基地、11個光伏園區建設,新增新能源裝機300萬千瓦,占比達到50%。
另外,內蒙古2023年將建設蒙西“四橫五縱”、蒙東“八橫二縱”電力主干網架,推進新能源大基地集疏外送工程和綠電、綠氫進京新通道建設,布局一批充電樁、加氫站。
沿海重點布局風電核電集群
與此同時,沿海地區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趨勢明顯,核電基地加速培育布局。
廣東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和陸豐核電5、6號機組、廉江核電一期等項目。同時支持陽江國際風電城、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汕尾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及工程基地等建設,謀劃推動6000萬千瓦海上風電開發,著力打造“1+3+3”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浙江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打造沿海核電基地、華東抽水蓄能基地、長三角海上風電基地、全國油氣儲運基地,推進新型儲能建設,統籌發展清潔高效火電,形成“兩交四直”特高壓入浙通道,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
山東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建好海上風電等五大清潔能源基地,同時加快建設海陽核電二期、煙臺港至裕龍島輸油管道,開工6個超超臨界大型煤電項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8000萬千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