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國常會將“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提升到“十五五”規劃的全局戰略高度,意味著“兩重”建設已從過去應對經濟波動的逆周期調節工具,升級為支撐未來五年國家整體戰略的核心支柱。釋放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在新時代下向更加注重戰略導向、更加注重內生動力、更加注重系統安全和更加注重效率效益轉型的明確信號。
信號一 立足“十五五”全局,謀劃“兩重”建設
本次國常會對“兩重”建設的定位非常明確——置于“十五五”全局中謀劃推進,凸顯了這項工作的戰略高度。會議提出,牢牢把握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強化部門協同,注重軟硬結合,推動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穩步提升。
從數據上看,“兩重”建設已形成顯著實效。2024年我國安排7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1465個“兩重”項目,完成投資超1.2萬億元,不僅改造了8萬公里城市地下管網、治理近4000萬畝沙化土地,更推進了長江沿線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2025年“兩重”建設共安排8000億元支持1459個項目,涉及長江流域生態修復、長江沿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標準農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網等重點領域。目前項目清單已全部下達。
在實施路徑上,會議強調“軟硬結合”的思路,“硬”指傳統基建,而“軟”則包括數據中心、算力中心、工業互聯網、基礎軟件、標準體系等新型基礎設施,體現出國家對新發展階段需求的精準回應。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林山表示,“兩重”項目投資能直接擴大有效需求,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穩增長的重要“壓艙石”。各地要統籌好“硬投資”和“軟建設”,加快建立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嚴格把控建設質量,提高投入效率,以扎扎實實的行動推動會議部署落地落細。
信號二 突出“創新導向”,服務新質生產力
“兩重”項目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技術標準高,為國家測試、驗證和集成最新科技創新成果提供了絕佳的“超級試驗場”。
會議提出,要優化項目審核,更加注重創新要素投入、無形資產投資,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這標志著“兩重”建設的評價標準正在從“規模導向”向“創新導向”深度轉型。簡單說,就是一個項目能否獲批,不僅要看能拉動多少GDP和水泥鋼材消耗,更要看其技術含量、研發投入、專利產出、品牌價值、數據資產等無形資本的積累,這正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路徑。
“創新導向”還體現在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會議要求“健全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嚴格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同步做好資產管理、后續運維”,這意味著項目審核不僅看“建設端”的創新投入,更看“運營端”的效益轉化。例如在智慧交通項目中,不僅要考核建設階段的技術集成水平,更要跟蹤運營階段的效率提升、數據價值挖掘等無形資產增值效果,形成“建設-運營-創新”的良性循環。
信號三 創新投融資機制,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會議提出,要合理安排項目建設與資金撥付節奏,強化項目和資金匹配,積極撬動超長期貸款、政策性金融等資金,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放大“兩重”建設效應。
這一部署與近期國辦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精神高度一致。國家發展改革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關鵬在11月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民間投資是反映經濟活躍程度的重要風向標,對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具有重要作用。
《若干措施》提出了13項政策舉措,在擴大準入方面,政策明確對需報國家審批(核準)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鐵路、核電等重點領域項目,鼓勵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并明確持股比例等要求。對于各地方規模較小、具有盈利空間的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新建項目,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運營。在創新支撐方面,政策提出支持民營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第三方服務商建設綜合性數字賦能平臺,支持更多民營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升級改造。
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拉動民間投資,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格局。這既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更能通過市場機制提升項目效率和創新活力,放大“兩重”建設效應。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在署名文章中也指出,統籌“硬投資”與“軟建設”,高標準抓好組織實施,同時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確保“兩重”建設各項任務干一件、成一件。統籌用好各類政府投資工具。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投向領域,抓緊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落實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領域“負面清單”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正面清單”管理,積極穩妥開展項目“自審自發”試點。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進一步解決項目建設資本金和配套資金不足問題。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發展。加力向民間資本推介優質項目。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新機制。
總的來說,“兩重”建設的深入推進,對地方政府來說,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對治理能力的集中考驗,對企業而言,它正重塑著市場機遇與競爭規則,而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不論是生活品質還是就業機會,其成果成效都將切切實實體現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本次國常會還部署了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如果說“兩重”建設著眼于提升長期供給能力,那么消費政策則聚焦于激活當前市場需求,旨在通過優化供給結構,釋放被抑制的消費潛力,解決“低端過剩、優質不足”的矛盾,為經濟循環注入持續動力。
我們將持續關注這一系列戰略部署的推進,見證中國經濟發展動能的不斷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