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設備互聯
能夠實現設備與設備互聯,通過與設備控制系統集成,以及外接傳感器等方式,由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實時采集設備的狀態,生產完工的信息、質量信息,并通過應用RFID、條碼(一維和二維)等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可追溯。
2. 廣泛應用工業軟件
廣泛應用MES、APS、能源管理、質量管理等工業軟件,實現生產現場的可視化和透明化。如在新建工廠時,可以通過數字化工廠仿真軟件,進行設備和產線布局、工廠物流、人機工程等仿真,確保工廠結構合理;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確保工廠的數據安全以及設備與自動化系統的安全;在通過專業檢測設備檢出次品時,能夠通過統計過程控制等軟件,分析出現質量問題的原因。
3. 充分結合精益生產理念
充分體現工業工程和精益生產的理念,能夠實現按訂單驅動,拉動式生產,盡量減少在制品庫存,消除浪費。推進智能工廠建設要充分結合企業產品和工藝特點。在研發階段也需要大力推進標準化、模塊化和系列化,奠定推進精益生產的基礎。
4.實現柔性自動化
結合企業的產品和生產特點,持續提升生產、檢測和工廠物流的自動化程度。產品品種少、生產批量大的企業可以實現高度自動化,乃至建立黑燈工廠;小批量、多品種的企業則應當注重少人化、人機結合,不要盲目推進自動化,應當特別注重建立智能制造單元。
5.注重環境友好,實現綠色制造
能夠及時采集設備和產線的能源消耗,實現能源高效利用。在危險和存在污染的環節,優先用機器人替代人工,能夠實現廢料的回收和再利用。
6.可以實現實時洞察
從生產排產指令的下達到完工信息的反饋實現閉環。通過建立生產指揮系統,實時洞察工廠的生產、質量、能耗和設備狀態信息,避免非計劃性停機。通過建立工廠的數字孿生,方便地洞察生產現場的狀態,輔助各級管理人員做出正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