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試劑是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物資,試劑的質量直接影響科研成果產出及產業發展。”近日,在中國檢驗檢測學會和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首屆實驗室試劑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指出。
科研試劑在科技創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科研試劑“卡脖子”風險急劇增加。因此,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強科研試劑生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對于提高國產品牌影響力、提升基礎科研條件供給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實驗室試劑高度依賴進口
近年來,我國基礎科研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上游實驗室試劑需求的高速增長,大量科研試劑隨之涌現。以生物試劑為例,據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的數據顯示,全球生物試劑市場規模預計于2025年達到272億美元。中國生物試劑科研市場規模自2016年以來以16.51%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0年達到151億元人民幣,預計于2025年達到346億元人民幣。
然而,我國實驗室試劑行業起步晚,國內企業規模小、產品種類少、行業集中度較低,和跨國公司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據中國檢驗檢測學會科研試劑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紅林介紹,在20世紀之前,歐美國家已經誕生了一批試劑領域的國際巨頭,而我國試劑企業多在2005年之后成立。一方面,我國在技術積累上與歐美國家存在實際差距,另一方面,行業發展初期的亂象導致我國實驗室試劑,尤其是生命科學、醫學領域研究所用的試劑和消耗品高度依賴進口。
據科研采購管理平臺喀斯瑪披露的數據顯示,外資品牌在生物試劑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市場占有率超過90%。
“國產試劑發展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其可靠性、可重復性等至今仍未獲得使用者的認可。”李紅林說。以科研論文發表為例,在國際期刊審稿過程中,如果科研人員使用的是國產試劑,實驗結果可能會受到審稿人的質疑,要求實驗者使用知名企業的試劑產品再重復一次實驗結果。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在研究階段使用國產試劑做實驗,等到實驗成功后,我們會用進口知名品牌再重復一遍,用重復的數據投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坦言。
組織推動產學融合、自主創新
為了確保自主創新品牌的試劑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中國檢驗檢測學會在2022年12月發起設立了科研試劑分會,組織開展政策、技術、標準、產業研究,并利用科研試劑產業平臺和信息資源庫,提供智力、技術、信息和數據支撐,服務國家基礎科研條件建設和檢驗檢測科研(學科)發展。
“試劑的發展不僅是一個學會和行業的事,它還關乎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也關系到國家醫療、食品、農業等重要領域的長遠發展。”李培武表示。
經過近一年的發展,科研試劑分會已完成首批76家會員單位的招募,會員由相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組成,基本覆蓋試劑行業的全產業鏈。同時,該分會還搭建了科研試劑信息服務平臺,收錄了146個行業信息、83家試劑企業、63家儀器維修企業,涵蓋112個品牌、272萬余個商品。
中國檢驗檢測學會科研試劑分會會長郭強表示:“目前分會各項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將持續促進會員單位間的深度溝通與合作,發揮分會組織作用,集聚創新動能,提高行業自主供應能力,助力國家基礎科研條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