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工業經濟面臨疫情沖擊、需求收縮、價格下行、持續高溫、有序用電、臺風天氣等超預期風險挑戰,尤其是疫情影響成為工業經濟運行的關鍵變量。一季度,工業經濟高位開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4月份上海疫情全面爆發,長三角地區產業鏈供應鏈遭遇較大沖擊,之后逐步恢復至9月份的增長7.4%,12月份疫情防控優化調整后全省病毒感染人數快速上升,對工業經濟供需兩端產生巨大沖擊,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收至4.2%,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增速年內兩次下降都緣起于疫情短期沖擊,并在屢次遭受疫情擾動之后較快恢復、回穩向好,浙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展現強大發展韌性和活力。
創新驅動形成新優勢。企業創新活力持續增強。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費用的企業占比為76.6%,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研發費用增長14.5%,增速比營業收入高7.1個百分點;研發費用相當于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93%,同比提高0.18個百分點。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新生產力。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12.3%,增速比工業總產值高5.0個百分點,對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7.9%;新產品產值率為42.2%,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
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加大統籌區域發展力度,提升協調發展水平。2022年,11個設區市中,寧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5千億元,達到5339億元,穩居全省第一;杭州(4198億元)、嘉興(2816億元)分居第二、三位;紹興增加值突破2千億元,達到2119億元,居第四位。超八成縣(市、區)總產值同比正增長。2022年,90個縣(市、區)中,76個縣區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占比為84.4%;29個縣區總產值增速高于10%,占比為32.2%。山區26縣總產值增長總體快于全省。2022年,山區26縣工業總產值合計增長7.7%,增速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其中,15個縣(市、區)工業總產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綠色發展呈現新面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前瞻布局新能源產業。2022年,新能源產業增加值75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4%,增長24.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高20.6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占比下降。2022年,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2.7%,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低 1.5 個百分點,按可比價計算,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1.9%,同比下降 0.6個百分點。節能降耗取得新成效。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扣除原料和單列項目新增能耗)。
擴大開放構建新格局。全面落實穩外貿措施,進一步擴大開放型經濟發展優勢。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16783億元,占銷售產值的16.9%,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增長8.2%,增速高于全國2.7個百分點。出口規模穩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廣東和江蘇,占全國的比重為10.9%,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出口產品結構有所優化。海關工業制成品出口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23.3%,高于工業制成品出口13.6個百分點,占比為10.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共享發展邁出新步伐。工業行業利潤結構有所改善。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突破10萬億元,增長7.4%;八成企業有盈利,實現利潤總額5864億元。受原材料價格回落等影響,利潤逐漸向中下游轉移。裝備制造業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52.9%,同比提高8.9個百分點;原材料制造業利潤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7.5%,同比下降8.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為29.6萬元/人,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2%。行業薪酬差距有所縮小。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用工人數740萬人;人均應付職工薪酬10.4萬元,增長5.0%,增速比工業增加值高0.8個百分點。人均薪酬最高的電力熱力供應行業(31.7萬元)比薪酬最低的煤炭開采洗選業(6.2萬元)多25.5萬元,差距比去年同期縮小5.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