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辦“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發布會第五場,介紹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情況,解讀《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及《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人
王 棟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梁愷龍 省科技廳副廳長
孫京軍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趙 輝 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王福棟 省能源局副局長
人民網記者:
山東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請問山東省科技廳在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方面有哪些舉措?
梁愷龍: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山東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科技創新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先行區建設中擔負著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歷史任務。山東省科技廳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高能級創新平臺集聚、向科技型企業集聚、向高校院所集聚,全方位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和引領先行區發展。
一是加快構筑高能級創新平臺。先行區啟動建設以來,嶗山實驗室、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棗莊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一批“國字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落地山東,為先行區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創新資源保障。今年,省科技廳將進一步加大對各類創新平臺的指導和培育力度,推動平臺更加精準服務、支撐和引領全省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在實驗室方面,將積極推動嶗山實驗室更好發揮帶動作用,加快建設“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努力產出一批高質量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在技術創新中心方面,將發揮高速列車、燃料電池、鹽堿地綜合利用3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用,帶動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高質量建設,努力攻克一批產業關鍵技術,支撐“十強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新型研發機構方面,將高標準建設“1+30+N”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做強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級新型研發機構,引領綠色低碳技術變革和行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實施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近年來,聚焦“十強產業”需求,先后實施了1000余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引領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多個領域高質量發展,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586家,是2017年的4.1倍。今年,將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其中企業牽頭的比例不低于70%。同時,進一步加大部省聯動、省市聯動,聚焦區域創新發展重大需求,持續推動“氫進萬家”、碳達峰碳中和等20余項科技示范工程實施,瞄準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再布局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行業集群性提升和區域集成性創新。
三是加快引育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山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創新“科、教、產”協同育人模式,高標準建設10個省級基礎科學研究中心,推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持續加大引才育才用才的力度,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政策,打造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青年人才梯次培育體系。深入開展全國科技成果評價、科技獎勵、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打造一流的科研創新生態環境。大力推行“揭榜掛帥”“技術總師負責制”“賽馬制”,賦予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科研路線決策權,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著力將我省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創新高地和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請問,下一步構建具有山東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思路主要是什么?
孫京軍: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深刻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求“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這都為加快構建具有山東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山東將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加快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綠色化轉型、服務化延伸、生態化集聚,切實挺起山東“產業脊梁”。
一是堅決轉調優化低效產能。持續深化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和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確保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年底全面投產,落實焦炭產量年度控制目標,嚴格執行化工、鋼鐵、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產能置換政策,統籌推動電解鋁、化肥、輪胎、氯堿等行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調優鋼鐵、石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集中度。
二是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啟動實施企業技術改造提級三年行動,聚焦化工、冶金、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重點產業,縱深推進“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全年滾動實施500
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萬個以上,工業技改投資增長6%以上,提升我省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強化項目管理,抓好1200個重點技改項目的跟蹤推進,年內形成最大化實物工作量。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制定實施工業領域和重點行業碳達峰工作方案,持續深化“畝產效益”改革評價,強化工業用能監督管理,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新推廣節能節水重大技術裝備100項以上,新培育國家能效領跑者企業10家以上、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
三是聚焦重點培強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今年,將集中力量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高端化工、現代輕工紡織5個“十強”產業高質量發展,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引領性項目,培育形成新動能主體力量。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新培育5家左右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以上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平臺、50個以上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標桿,帶動提升制造業價值鏈和發展空間。積極培育量子科技、空天信息、虛擬現實、磁懸浮等未來產業示范集群,大力支持濟南、青島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
四是著力厚植產業生態優勢。創新打造“點、線、面”協同發展格局,既做強優質企業,又暢通鏈群循環。“點”上強企業。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打造更多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力爭年內新增專精特新1000家、“小巨人”200家以上、單項冠軍200家。“線”上強鏈條。依托“鏈長制”機制,聚焦11條標志性產業鏈,深化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實施融鏈固鏈專項行動,幫助更多配套企業、中小企業卡位入鏈,更好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協同創新、融通發展。“面”上強集群。開展產業集群培優培強工程,鞏固擴大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新培育10個左右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能級提升行動,力爭繼續領跑全國,新培育20個左右省級集群。
五、聚力推動數字經濟突破。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新培育20家以上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建設100家以上智能工廠。深化“云行齊魯·工賦山東”,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新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50
個以上、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10個左右,“雙跨”平臺排名穩中有進。大力實施集成電路“強芯”、高端軟件“四名”等產業提升行動,力爭年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5%左右,信息技術產業營業收入保持10%以上增長。
中新社記者: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統籌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山東。請問,下一步山東在生態環境領域將采取哪些措施助推綠色低碳發展?
趙輝: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去年,國家賦予我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山東各項工作的總抓手,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十二次黨代會和省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優化促進作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山東,重點采取以下四個方面措施。
一是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持續實施“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深入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大力實施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311”工程,加快推進濟南、青島、淄博3大產業集群建設,著力打造10家生態環保產業特色園區,培育壯大100家龍頭骨干企業。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制定2023年度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計劃,新批準建設或命名10家左右生態工業園區。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組織遴選6—8家EOD模式試點。
二是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制定出臺山東省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場標志性戰役。推進全省在營鋼鐵企業全面創建績效A級企業,水泥、焦化行業全面完成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穩定消除五類及以下水體,優良水體比例保持穩定,推動重點流域“保水質、增顏值”。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基本完成已排查出的1398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風險防控,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三是統籌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制定實施山東省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組織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市一策”駐點研究。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組織遴選第二屆生態文明“十強縣”,對已創建的生態文明示范單位實行動態管理。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工程,推動出臺《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堅決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加快推進北方海洋環境應急處置中心建設。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嚴格落實“兩高”行業碳排放減量替代制度,實行碳排放指標省級收儲調劑,確保“兩高”行業碳排放總量只減不增。印發實施《山東省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搭建省級碳普惠平臺,探索建立個人碳賬戶和多層次碳普惠核證減排量消納渠道。開展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園區、近零碳社區試點示范創建,繼續支持青島西海岸新區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指導支持濟南市歷下區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建立省重點行業、產品碳足跡評價認證體系。扎實做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工作,組織完成全省8大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02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及核查工作,確保第二個履約周期實現應履盡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