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首科新年論壇發布《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2)》。報告顯示,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來看,北京連續多年保持第1;上海首次超越深圳,躋身全國第2;重慶市首次進入20強;東莞市和濟南市重返20強。與此同時,廈門、寧波、鄭州3地排名下降,跌出20強。
據了解,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是以我國28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樣本,從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創新績效等4個維度,居民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比重、萬名從業人口中科學技術人員數、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每萬人吸引外商投資額、孵化器數量、每萬人專利申請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21個具體指標進行打分,結果顯示,36個省會與副省級城市的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偏高,超大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顯著領先于其他規模類型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我國城市創新頭部城市位次發生了變動。具體來看,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廣州市、杭州市、南京市、蘇州市、武漢市、天津市、西安市、合肥市、長沙市、成都市、珠海市、常州市、東莞市、無錫市、濟南市、青島市和重慶市。
部分城市排名波動較大。具體來看,2022年,拉薩、麗水、舟山、東營、呼和浩特、太原、長春等地創新指數排名明顯上升。其中,拉薩排名上升高達61位,麗水排名上升46位,舟山、東營分別上升39位和23位,呼和浩特和太原排名分別上升19位和13位。但在多個城市上升的同時,大連、昆明、揚州、廈門、寧波、徐州等地創新排名有所下降。其中,大連排名下降14位,昆明排名下降13位,揚州排名下降8位,廈門、寧波排名下降7位。
報告顯示,從城市定位來看,中心城市優勢明顯。從9個國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來看,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武漢市等9個國家中心城市的總指數均值為0.3971,為全國均值的2.7倍。
“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方面,其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10個城市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6個城市。26個節點城市均值為0.2654,高于全國均值0.1454,整體創新實力較強。除西寧市、三亞市和湛江市外,其余的節點城市總指數得分均高于2022年全國均值。
同時,從31省區(市)、7大區域和19個城市群對城市進行歸類可以看出,科技創新水平整體呈現“東南強、西北弱”的特征。從七大區域排名來看,從高到低依次為華東地區、華北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其中,華東地區、華北地區、華南地區總指數得分高于七大區域均值。
從城市群來看,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科技創新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城市群。以城市科技發展總指數標準差來衡量城市群內部差異,可以看到,長三角城市群內部城市差異最小,標準差僅為0.1071,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城市差異最大,標準差為0.1711。這意味著,長三角城市群內部城市科技創新水平差距在逐步縮小,城市群內核心城市的創新外溢效應明顯;而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城市科技創新水平正在擴大,標準差較上年再度提高,說明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虹吸效應顯著。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關成華表示,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應扮演重要角色。當前,中國各城市科技創新實力差距較大,創新資源配置和要素布局存在較大優化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化改革,打破資源流動鴻溝,充分激發市場動力,真正釋放創新要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