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
52. 圍繞消費品、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碳達峰碳中和等重點領域,積極轉化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提升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水平。
53. 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產業、貿易、科技和工程建設等領域合作需求,加快中國標準外文版編譯,加大中國標準海外應用和互認力度。
54. 加快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相關規則協調對接,推動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互銜接。
55. 研究制定穩步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的指導意見,以高標準促進高水平開放。
56. 提升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與國際對應程度,提高技術委員會委員成為國際標準注冊專家的比例。
57. 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港開展標準制度型開放試點,優先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
58. 推動我國團體標準組織國際化發展,支持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積極參與和培育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
59. 更好發揮中歐、東北亞、中俄、中國—東盟、中德、中法、中英等多雙邊機制作用,開展標準化務實合作。
60. 積極拓展阿拉伯、非洲、美洲等區域相關國家的合作伙伴關系,簽署更多標準化合作文件。
61. 建立中美政府間標準與合格評定對話機制,加強標準化合作交流。
62. 在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合作平臺,提出更多標準化合作議題。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機制框架下,謀劃更多標準化成果。
六、實現標準化事業自身高質量發展,著力夯實標準化發展基礎、擴大標準化影響力
63. 修訂國家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管理辦法、農業農村標準化管理辦法、采用國際標準管理辦法,推動制定團體標準管理辦法。
64. 探索建立行業標準代號年報工作制度。
65. 大力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組織開展團體標準組織能力評價。
66. 制定實施關于加強標準實施監督的管理辦法,持續推進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強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監督抽查。
67. 貫徹落實《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深入推進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
68. 加快出臺關于深化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的指導意見。
69. 統籌建設、科學管理各級各類標準化技術組織,圍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等前沿技術和新興領域,前瞻布局一批標準化項目研究組、標準化技術組織。
70. 積極推進標準數字化研究,開展標準數字化試點。
71. 深入推進技術組織聯絡機制實施,暢通技術組織“微循環”。
72. 持續開展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國際標準組織國內技術對口單位考核評估,加強結果運用,實現“能進能出”動態管理。
73. 組織開展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評選表彰活動。
74. 培育標準創新型企業超過300家。
75. 持續辦好“民營經濟標準創新周”活動。
76. 鼓勵企業爭創企業標準“領跑者”,深入開展對標達標提升行動。
77. 持續做好農業農村、智能制造、循環經濟、服務、社會管理等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
78. 用好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智庫資源,加強標準化基礎理論研究、技術路徑設計和發展趨勢研判。
79. 深入實施《標準化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完善標準化相關職業分類體系和職業標準,推進標準化人才職業建設。
80. 開展全國標準化人才分類統計,建設全國標準化人才分類培養庫。
81. 依托普通高等學校,強化標準化相關專業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開設標準化技術專業,大力培養標準化應用型人才。加大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壯大我國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選拔培養企業標準化總監。
82. 組織舉辦標準化管理人員業務培訓,加強標準化政策宣貫解讀。
83. 進一步豐富標準云課、委員網絡講堂課程資源,加大標準化教材編制出版力度,全面培育標準化專業人才隊伍。
84. 綜合運用各類媒體載體,通過專家論壇、內部刊物和“兩微一端”媒體渠道,宣傳標準化工作成效。
85. 持續做好綱要實施的宣傳工作,總結推廣貫徹落實綱要的創新實踐和有益經驗。
86. 開展重要國家標準宣傳解讀,通過一圖讀懂、小視頻等多種宣貫形式,不斷提升國家標準權威性和影響力。
87. 舉辦世界標準日活動,廣泛開展標準化宣傳,營造標準化工作良好氛圍。
88. 新批準一批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修訂《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管理辦法》,加強創新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同步推動技術攻關、標準研制、產業推廣,及時將先進適用的科技創新成果融入標準,提升標準水平。
89. 批準設立一批國家標準驗證點,制定國家標準驗證點建設與管理辦法。
90. 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推動綱要深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