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找朋友老陳約飯,他說最近沒時間、太忙,我打趣“又忙著擴項呢”,他說不是,這次是忙著“規范操作”。
老陳現在是某研究院檢測部門負責人,他原話是這樣說的,“九月開始我們實驗室全部要‘按照標準做’,你知道的,以前很多操作都不規范......”
他說的隱晦,但是懂的都懂。當時我還在想,怎么一下子給他們“上規矩”了。
直到看到昨天,第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的7省(市)最新情況,超半數省(市)都被通報存在“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造假問題”情況。
原來,它早就被中央督察組盯上了!
1、中央環保督察組密集通報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造假問題突出
近日,生態環境部官方發布最新消息,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
與此同時,7個省市官方也陸續發布了具體反饋情況。《環保水圈》注意到,上海、江西、湖南等都被點名存在“第三方環境檢測機構造假問題突出”情況。
在上海,市有關部門對環境檢測機構監督管理不到位,未聯動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監管機制,對環境檢測機構造假查處不力。個別檢測機構通過刪除、篡改數據,稀釋樣品等方式弄虛作假,出具不實報告。
在浙江,有的企業在檢查時干擾現場采樣監測;一些地方還存在第三方檢測機構報告弄虛作假情況;一些機動車檢測機構違規操作、弄虛作假。
在江西,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存在監測數據不實、出具虛假報告等弄虛作假行為。
在湖北,弄虛作假問題多發。有的企業燃煤鍋爐、污水處理在線監測數據失真失實。抽查發現,部分機動車尾氣檢測機構存在擅自變更方法、干擾檢測設備,降低車輛污染物排放濃度檢測值等問題。個別污水處理廠偽造化驗單、編造進水監測數據。
在湖南,有的第三方檢測公司通過不如實采樣、修改檢測數據等方式,將超標數據修改為正常數值,以此出具虛假檢測報告,使排污超標企業蒙混過關。
顯而易見的,相比起此前頻繁提到的監測、環評、運維等第三方環保服務,這一次,“檢測”成了中央督察組的高度關注對象。
要知道,早在今年六月份,中央督察組就已經集中通報過一批大氣污染典型案例,其中就涉及到不少機動車、大氣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問題。
如今,中央督察組視野進一步拓展,污水、大氣、機動車尾氣等領域的檢測機構均被鎖定。不難猜出,接下來第三方環保檢測機構可能要“攤上大事了”。
2、環境檢驗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回頭看”啟動五部門聯手釋放強烈信號
不止于此。
近期,8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五部門也聯合印發了《檢驗檢測領域綜合治理行動方案》,旨在著力整治檢驗檢測行業風氣、市場秩序、服務水平、監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該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門在前期已開展整治工作的基礎上,結合職責分工,聚焦食品、特種設備、交通、建筑、環境五大領域的檢驗檢測弄虛作假、違規經營、吃拿卡要等突出問題,開展為期5個月的專項整治“回頭看”。
其中,對于“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檢驗檢測專項整治”方面,行動方案強調,對生態環境檢驗檢測機構實施重點監管,嚴厲查處未經檢驗檢測出具監測數據、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和報告、未按規定采樣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
具體來說包括有,
對弄虛作假,出具不實、虛假檢驗檢測報告的,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實施處罰,并實施停止采信監測數據結果等失信聯合懲戒措施。
發現現場監測設備質量不合格、預置接口以便篡改數據等情況,要對相關監測設備生產廠家進行延伸檢查,或將有關案件線索及時通報屬地監管部門。
涉嫌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出具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等犯罪的,移送司法機構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上面這些信息可以看出,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整治行動范圍延伸拓展至相關監測設備生產廠家了。
也就是說,設備、檢測、監測、運維這一整個流程環節上的單位,現在都關聯監管上了,出了事誰都別想逃!
3、督促落實技術負責人等關鍵崗位人員職責整頓“吃拿卡要”不正之風
一直以來,環境檢測機構造假問題屢見不鮮。近年來更由于業務量增多,近乎“猖獗”。
因為企業依賴第三方,市場依賴第三方,就連政府部門的活,也外包給第三方機構。
長此以往,必然助長第三方機構唯利是圖、胡作非為的膽量,出現行業不正之風。
例如,前陣子中央督察組曝光的某第三方檢測公司案例,該企業于2021年5月~2024年5月,共服務500多家企業,承接1200余筆采樣檢測業務,檢測內容涉及水、氣、土、噪聲等多個方面,累計收入近1300萬元。
更令人震驚的是,該檢測公司27名員工,25名參與數據造假!而總經理對此卻甩鍋,表示“都是下面那些人造的假,我什么也不知道”。
因此,《檢驗檢測領域綜合治理行動方案》也重點提到一點,緊盯“吃拿卡要”,整頓行業不正之風。
一句話指出兩個重點。
一方面,對于整頓行業不正之風,行動方案中提出:
圍繞落實檢驗檢測機構經營主體責任,按照“誰出證(數)、誰負責”的原則要求,督促檢驗檢測機構落實最高管理者、技術負責人、報告授權簽字人等關鍵崗位人員職責,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和檢驗檢測過程管理,保證真實、客觀、準確、完整地出具檢驗檢測報告,嚴守行業底線,依法合規誠信經營,嚴禁以虛假、不實檢驗行為降低經營成本。◎作為技術管理者,你一定要掌握的7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舉無疑是給當前檢測機構存在的“公司領導拍板,中層管理出主意,底層員工被迫執行”惡劣現狀的一個強有力的提醒。
另一方面,出現第三方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上層監管缺失。
造成這種程度的監管缺失,有被動的失職失責,也有主動的“吃拿卡要”。
因此,行動方案也提出一系列對于監管部門的監管手段:
推進行政監管執法公示、執法全程記錄和重大監管執法集體決定在檢驗檢測監管領域落地見效;
嚴禁任性執法、簡單粗暴、以檢代管、以罰代管,嚴禁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
嚴禁利用監管權、執法權向企業和服務對象吃拿卡要、索賄受賄或參加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各種消費活動,推動實現“陽光監管”;
涉及違規收受禮品、禮金、接受宴請等行為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公開通報、終生禁用;
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組織開展市場監管系統所屬相關行業組織謀取不正當利益調查,重點檢查是否存在違規開展有償服務活動、收取不正當費用,利用法定職責和行政機關委托、授權事項違規收費等行為。
4、結語
總之,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機構弄虛作假行動,一直都不只是“一陣風”。
從監測、運維、到驗收、檢測,生態環境部和中央環保督察組都在逐步滲透和深入。
未來也只會比現在,查的更嚴、抓的更細、罰的更多、判的更重。
同時,對于第三方環保機構自身而言,接受社會與有關部門的監督也已經成為無法避免的一環。
與其膽戰心驚的頂風違規、造假,然后被查、被罰,不如現在及時止損、往正道上走,賺的可能會少一點,但能賺的更久。
免責聲明:本網注明“來源:XXX”的作品,均為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僅限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為商業用途,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如涉及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